欢迎登录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专题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2018年9月29日,“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专题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者、研究者、一线教师等350余人齐聚南京大学,共话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康凯,江苏省教育厅副巡视员袁靖宇,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副校长王志林等出席会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开展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被列入教育部2018年“攻坚行动”和“争先计划”,“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是其中课题之一,由陈骏院士领衔。自课题研究启动以来,课题组工作扎实,进展顺利,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此次研讨会既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会,也是一次成果推广会。

  朱庆葆、袁靖宇、张大良先后发表致辞。朱庆葆在致辞中指出,南京大学紧扣“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开展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与鲜明特色。南京大学将以本次研讨会为重要契机,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深入推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不断形成以一流课程建设带动一流专业建设、促进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良好局面。袁靖宇回顾了40年来江苏高等教育思想解放的主要历程,认为大学精神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实事求是是破解高等教育一切难题的方法论。江苏高等教育未来要形成中国特色、江苏风格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价值导向、话语体系。张大良对南京大学牵头承担的“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希望课题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研究与实践,切实回答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是一流本科教育、怎样办出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的重大的问题。

  上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晓宇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和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教育研究院吕林海教授分别做主题报告。陈晓宇教授回顾了世界一流大学运动的历史发展,并特别强调了大学的内在价值。他认为,中国大学要建设更高水平一流大学的目标,需要处理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效率提高的关系、教育与科研的关系、人文社科与理工科的关系、外部评价与内在价值的关系,以实现真正的内涵式发展。别敦荣教授在对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进行总结、对国外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动向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展望了我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路径。他指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应树立全面的英才教育理念,制定并实施英才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和行动计划,完善英才教育治理体系,培育全面的英才教学文化。吕林海教授从全球视野、中国底蕴、院校特色三个方面详细汇报了“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研究”课题组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其中全球视野强调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要瞄准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共同标准,中国底蕴强调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要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特色和力量,院校特色强调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要接续院校自身的历史、精神和文化。他还就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向与会人员作了介绍并现场征集意见建议。专题报告后,专家们还进行了圆桌对话,围绕“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展开了热烈讨论。

  下午的报告主要围绕各个高校的本科教育实践展开。报告嘉宾分别是长江学者、南京大学“百”层次优质课程主持人李向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吴静怡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万坚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周丛照教授和四川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兰利琼教授。

  李向东教授以“宇宙简史”课程建设为案例,生动地呈现了如何实现价值引导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其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吴静怡教授汇报了上海交通大学对一流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上交大在“立德树人、学在交大”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围绕培养模式、质控体系建设、创新实践教育和国际视野培养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改革。万坚教授重点从微观层面谈了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认为课程教学进化是新时代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石,呼吁大学教师应从思想的自觉、行为的自觉做好课程教学。周丛照教授分享了中科大科教融合的具体实践做法,为一流本科教育的科教融合工作带来宝贵经验。兰利琼教授作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川大实践”的报告,介绍了川大在教师培训、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考试改革、跨学科培养、国际合作、双创实践、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教育研究院、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来源: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