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梁玉春: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能力的重要意义,从四个方面着力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能力。

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能力,是塑造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焦虑症”,以妖魔化中国为手段,企图围堵、遏制我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出场”、主动“发声”,为铸造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提供坚实的思想、理论和舆论支持。

  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能力,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要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能力,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需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有能力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

  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切实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能力的四个着力点

  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厚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积极致力于开掘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就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提出了智慧良方,发挥了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作用,显示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充分自信。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按照“洋为中用”原则,立足国际学术前沿,融通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使之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

  锻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应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就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范式。一方面,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表述;另一方面,要坚持不忘本来,彰显民族性,以中华文明为生长土壤,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出体现当代中国智慧的、具有主体性的理论和策略。

  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提炼和总结,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学说,从学理上深刻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魅力。

  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表达能力。要实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传播平台,推进学术著作译介和版权输出,增强对外话语的亲和力,让世界知道“理论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要致力于提高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和国际舆论引导能力,就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09月01日16版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